来源:国新办新闻发布会
责编/制作:王希学
审核:李振
政审:蔡若愚
终审:谷亚光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为什么定在这个水平?如何实现?对此,《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进行了回应。
经济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为什么?
“今年我们把经济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这是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包括国内国际形势,包括需要与可能,可以说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而制定的。”黄守宏表示,从当前需要看,要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防范化解风险,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速。根据就业跟经济增长的对应关系,或者根据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大体测算一下,要实现就业目标,经济大体上也需要保持5%左右的增速。
黄守宏在发布会上介绍,从长远或者从中长期来看,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里虽然没有明确的数量要求,但是里面隐含着对经济增速的要求。根据各方面的测算,从现在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大体要保持在5%左右的经济增速。从可能来讲,是综合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撑条件和有利因素综合权衡的。
“这些年来,党和政府制定发展目标其实都是这么做的,既考虑到需要也考虑到可能。从需要来讲,可能高一点更好,但是如果没有支撑,达不到也不行。”黄守宏认为,今年实现5%的增速是有条件有支撑的。他从基本逻辑、基本常识的角度谈了三方面看法:
一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包括去年实现5.2%的增速,这背后的基本动因是没有改变的,而且很多方面在显著增强。报告中讲到中国经济发展具有诸多优势,包括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优势、产业体系完备的供给优势、高素质劳动者众多的人才优势等。比如这些年新动能在快速发展,一年比一年增强,新能源汽车在短短十多年时间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去年产销量超过900多万辆,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
二是今年以来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在增多,去年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些不利因素在趋于弱化。去年年初1、2月份我们还在为疫情平稳转段努力,今年疫情的“疤痕”效应在减弱。比如,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方面,去年通过各方面协同努力,取得了积极成效,房地产投资销售总体上有所好转,当然有些情况还在变化,地方债务风险整体得到缓解,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步伐也在加快。中国这些年,拉长时间周期来看,从来都是在应对困难和挑战中发展的、前进的、壮大的。
三是去年以来采取的一些重大政策措施的政策效应今年也在持续显现。政策从实施到见效需要一个周期,所以一些去年下半年采取的政策效应主要会在今年显现。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很多重大政策,如果说将来中国经济遇到超预期的冲击,或者国际环境发生超预期变化,我们政策工具箱里还有储备工具。”黄守宏说。
3%的赤字率,是什么水平?
财政赤字率是反映财政政策力度和财政风险水平的重要指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财政赤字率安排在3%,如何解读这一安排?
黄守宏提到,这些年从支持经济发展、防范财政风险、实现财政可持续等角度考虑,我国赤字率一直保持在合理适度的水平。“这么多年来,我们只有在应对新冠疫情冲击时的2020年、2021年超过了3%,前些年都是在3%以下。”黄守宏说,去年年初安排预算赤字率是按照3%安排的,但因为四季度增发了1万亿元国债,算下来赤字率就提高到3.8%左右。
黄守宏表示,今年的赤字率按3%安排,符合中国经济运行整体向好的客观实际,向外界释放了积极的信号,也有利于控制政府负债率、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从而为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预留政策空间。
针对社会上认为赤字率比去年调整预算后降低的说法,黄守宏解释说,财政赤字率要放在总的财政盘子里来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这需要多种政策工具有机组合,发挥整体规模效应。除了赤字,还包括地方政府专项债、国债、税费优惠等其他政策工具。
“应该把整个报告中讲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统筹起来衡量和考虑。即使这个赤字率同样是3%,但由于GDP这个分母大了,赤字规模今年仍达到了4.06万亿元,比去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此外地方政府专项债也增加了1000亿元,达到3.9万亿元。”黄守宏说,考虑到今年财政收入会保持恢复增长势头等因素,财政支出的盘子不小,财政政策总体来看是适度加力的,关键是要把这些钱花好、用好,保障好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保障好基本民生财力需求。
传言外资民企信心减弱,如何应对?
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3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11339亿元,下降8.0%,折1633亿美元,下降13.7%。
针对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出现下降,黄守宏认为,看待这个问题,重点是看趋势、看走势。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如果扣除投资中转地增长较快这个因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去年下降18%。同时,各国招商引资力度都在加大,招商引资竞争趋于激烈。“去年按人民币计价,中国吸引外资的增速下降8%,但是从总体规模来讲还比较好。纵向比,从历史上看,我们现在是第三高位,比2021、2022年略低一点;从横向看,我国吸引外资金额在发展中国家居首位,占全球比重保持在10%以上,大体是稳定的。”
黄守宏同时也指出,吸引外资确实面临一些扰动因素和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吸引外资方面要求:一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二是要继续放宽外资市场准入,包括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三是提升外资服务保障水平,包括打造“投资中国”品牌等。
“投资者是理性的,是要看中长期回报的。据有关方面统计,这些年在华投资兴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收益率在9%左右,在国际上处于比较高的水平。所以中国在全球依然对外资具有强大吸引力。”黄守宏说,近期一些外国商会调查报告显示,绝大多数在华投资的企业都表示不会减少投资,有很高比例的企业将继续把中国作为全球首选或者前三投资目的地。
吸引外资有措施,加强民营企业信心也有落实。
继去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之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几个方面的举措:
一是落实和完善各项支持政策。对于这些年落实未到位的支持政策,要继续落实落细。同时围绕企业关切推出一些新举措,比如针对民营企业反映比较突出的拖欠账款问题,要求健全防范化解拖欠账款长效机制;针对民营企业反映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出要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扩大发债融资规模等等。
二是围绕企业关切优化营商环境。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还将在深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方面措施,坚决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三是支持民营经济创新发展。要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注创新发展,踏踏实实把企业办好。
实际上,市场信心不足,某种程度上也源于一些政策繁杂反复,甚至互相打架。对此,中央多次重申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黄守宏介绍,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统筹机制,发挥好评估、把关、协调的作用。有两个层面的统筹,一个层面是国务院各个部门出台政策前,要做好综合性、全局性评估,充分考虑是否有利于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大局。在此基础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的政策文件评估机制再进行评估,确定对宏观经济稳定和市场预期稳定不会带来明显的抑制效应才能实施。鉴于许多非经济性政策对社会预期、经济运行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
黄守宏说,各地区各部门制定政策要认真听取和吸纳各方面意见,涉企政策要注重与市场沟通、回应企业关切。“去年有关方面建立了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受到了企业欢迎,今年这个机制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出台政策要精准做好宣传解读,避免市场产生误读误判,有力提振发展信心、改善社会预期。”
END
来源:国新办新闻发布会
责编/制作:王希学
审核:李振
政审:蔡若愚
终审:谷亚光
▼▼▼
▼▼▼
点击订阅:《中国经济导报》、《中国改革报》、《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中国信用》杂志